目录

  1. 搭建前准备:基础架构与组织认知

  2. 搭建阶段:系统逻辑构建 & 技术架构选择

  3. 运行阶段:预测、补货、监控

  4. 优化阶段:反馈闭环与模型微调

  5. 关键细节处理:场景分化、规则融合、数据异常管理

  6. 常见挑战与应对策略


1. 📌 搭建前准备:打基础,做认知统一

✅ 明确业务目标

  • 降库存、降缺货、提周转

  • 实现自动化补货,降低人力决策成本

✅ 梳理业务流程

梳理销售预测、库存管理、补货决策三大核心流程中:

  • 人参与的环节

  • 数据决策的断点

  • 决策不统一的“灰色地带”

✅ 数据底座清单

类型

内容

主数据

SKU、门店、仓库、供货周期、上下架状态等

交易数据

销售记录、退货、订单取消

库存数据

实时库存、在途、可用量、安全库存

系统参数

补货周期、最小起订量、MOQ等

✅ 建议组织支持

  • 成立“智能补货小组”:计划 + IT + 门店 + 数据

  • 拉通数据与业务负责人,打破“人治规则”壁垒


2. 🔧 搭建阶段:系统与算法的融合设计

✅ 系统逻辑模块

整合销售预测 → 安全库存设定 → 补货触发 → 补货量建议

模块

功能

说明

预测引擎

滚动预测未来 N 天销量

支持多模型选择(季节性、促销、趋势)

补货规则引擎

安全库存 + 补货触发策略

预测驱动、库存驱动、组合策略

数据监控模块

指标看板

周转天数、缺货率、预测误差等

订单建议引擎

算法计算补货建议量

支持最小单位、起订量、整箱等限制

✅ 技术架构选择建议

  • ERP 插件 vs 外挂 SaaS vs 自建平台

    • ERP 插件:集成方便但灵活性差

    • SaaS(如:京东、蓝烽、Oracle RP):快,但定制性受限

    • 自建平台:最灵活,适合长期发展


3. 🚀 运行阶段:预测 + 补货自动执行

✅ 核心逻辑图(简化):

销售预测

预测误差监控 → 异常过滤(如爆单、断货)

库存状态计算(考虑在途、冻结、锁定等)

补货触发逻辑(预测触发 or 安全库存触发)

补货建议生成(订单最小单位 + 起订量 + 物流频次)

审批机制(人工 / 自动)

补货下单

✅ 常见参数设置建议:

参数

设置建议

补货周期

日补(快动品)、3日补(中动)、周补(慢动)

安全库存天数

预测稳定:1~3天,不稳定:5~10天

起订量

基于整箱、整托、MOQ设定

补货窗口

与仓库或门店作业时段对齐,考虑配送时效


4. ♻️ 优化阶段:反馈闭环才是“智能”的核心

✅ 建立闭环机制

  • 实际销量 vs 预测 → 自动调优参数

  • 实际补货 vs 实际销售 → 优化补货周期和策略

  • 监控断货滞销 → 调整品类规划或预测模型

✅ 补货效果评估指标

指标

定义

目标

缺货率

缺货天数/总销售天数

<5%(重点品 <2%)

滞销率

库存滞留天数 > 30天比例

趋近0

预测误差

MAPE、WAPE

<30%

补货准确率

补货量覆盖未来实际销量的比例

90%+


5. 🧩 关键细节处理策略

✅ 📦 SKU 分层管理

  • 快动品:AI预测 + 高频补货(每日)

  • 中动品:规则引擎补货 + 周期调整

  • 慢动/季节品:按销售期触发、限量试补

✅ 📍 多场景组合逻辑(建议表)

场景

补货逻辑建议

门店临期打折

下调预测值 → 停补 or 减补

新品无历史销量

用类似品建模或设定试运行周期

渠道分流(线上+线下)

独立预测 → 统一协调库存

仓配周期不一致

滚动预测提前 N 天拉动主仓补货

✅ 📈 异常销量管理

  • 剔除促销异常、断货补偿期销量

  • 标记爆品/腰斩品进行权重调低

  • 模型误差大时切回规则补货


6. 🛠 常见挑战与应对策略

问题

解决建议

数据质量差

上游数据治理 + 基础数据验收制度

预测准但补货仍不准

检查在途、锁定逻辑和参数设置问题

新品没有销量数据

类似品建模 + 试运营模型补全

实际销售偏离预测大

加入节假日、天气、活动因子优化模型


✅ 总结

智能补货不是“一个按钮”的自动化,而是预测、规则、数据、行为闭环共同协同的结果。

实施时要注意“三先”原则:

  • 先让业务理解补货机制 → 再让技术实现 → 最后推动自动化闭环

  • 技术上“能自动”,不代表“要自动”,务实分步走

  • 落地后持续优化,是智能补货的最大价值来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