预测方法有很多,不同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、数据特征、业务复杂度。
🔍 一、经典统计类方法(适合数据稳定、业务节奏规律)
方法 | 说明 | 适用场景 |
|---|
简单平均法 | 取过去N期销量的平均值 | 销量平稳、无明显趋势的SKU |
移动平均法 | 最近N期加权平均,旧数据权重小 | 去除波动干扰,适合常规品 |
指数平滑法 | 越近的数据权重越大,响应更灵敏 | 适合有小波动的商品 |
趋势外推法 | 根据历史趋势线做未来预测 | 季节性明显、销量稳定增长类SKU |
季节指数法 | 拆解出季节因子乘以趋势预测值 | 冰品、热饮等强季节商品非常适用 |
线性回归 | 用销量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线性关系预测 | 营销、天气等可量化因子较明确时 |
✅ 适合:销量稳定、有规律、数据质量好,适合基础自动化模型+人工微调
❌ 不适合:新品、爆品、促销大波动品类
🤖 二、机器学习/AI类方法(适合复杂、多因子、多维度场景)
方法 | 说明 | 适用场景 |
|---|
决策树 / 随机森林 | 自动识别变量组合,捕捉非线性关系 | 多因子驱动(天气、促销、门店类型) |
XGBoost / LightGBM | 提升版树模型,精准、速度快 | SKU多、特征复杂的场景 |
神经网络(RNN/LSTM) | 处理时间序列中的时序依赖 | 日级预测、复杂时序需求(如外卖) |
深度学习+图模型 | 对SKU之间存在相关性进行建模 | 类似商品互相影响的组合型预测 |
AutoML / AutoForecast 工具 | 自动建模、调参、选算法 | 多SKU、大规模自动化预测场景 |
✅ 适合:SKU多、维度多(门店/省份/时间/品类)、业务波动频繁、有促销影响
❌ 缺点:对数据质量、系统能力要求高,且结果可解释性差
🧠 三、协同类预测(人+系统结合,适合实际运营)
方法 | 说明 | 适用场景 |
|---|
销售协同预测(Consensus Forecast) | 系统预测+销售/市场/运营人工调整 | 上新、联名、促销等需主观判断的场景 |
S&OP流程预测 | 各部门协同会审形成共识预测 | 战略物资、关键SKU、爆品预测 |
滚动预测(Rolling Forecast) | 预测窗口不断向前推进,定期调整 | 适合动态更新、灵活响应的业务 |
✅ 适合:需要结合人经验 + 系统判断的企业级场景(非常贴近茶饮现状)
🎯 如何选择预测方法?
场景 | 推荐方法 |
|---|
日常高频动销SKU | 移动平均 / 指数平滑 / 机器学习 |
强季节性品类 | 季节指数法 / 回归法(带月份、节日等因子) |
上新SKU | 类比预测 + 人工判断(缺历史数据) |
促销活动 | 基于活动类型/强度的促销响应模型 |
门店级预测 | RNN/LSTM / 图神经网络(需系统支撑) |
全公司SKU协同预测 | S&OP流程 + 系统预测 + 人工校准 |
📌 总结一句话:
没有万能的方法,最好的方法是“合适的方法” + “合适的组织机制”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