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应商管理是供应链稳定运行的核心环节之一,尤其在多SKU、多渠道、多节点的快消或制造型企业中,通过系统化的评分、绩效评估与协同机制,不仅能保障供货稳定,还能推动整体供应链优化。

下面是围绕**“评分、绩效、协同”三大方面**设计的一份可落地的供应商管理框架:


✅ 一、供应商评分体系(Supplier Evaluation)

🎯 目的:

建立科学客观的量化打分标准,辅助决策:保留、优化、淘汰。

📋 评分维度设计(常见四大类)

评分维度

样例指标

权重建议

交付能力

准时交付率、急单响应时效

30%

品质稳定性

退货率、批次不良率、检验通过率

30%

成本控制

价格稳定性、成本结构透明度

20%

协同与服务

对账配合度、问题响应速度、IT系统对接能力

20%

✅ 每月/季度更新一次,打分后自动归类为 A/B/C 级


✅ 二、绩效管理体系(Supplier Performance Management, SPM)

🎯 目的:

建立清晰的奖惩机制和持续改善路径,形成合作闭环。

📘 核心流程:

  1. KPI设定

    • 不同品类设不同KPI,制定标准线(如准时率≥95%、合格率≥99%)

  2. 数据驱动评价

    • 来自 ERP/WMS/QMS 等系统,自动生成报表

  3. 结果分类处理

绩效等级

建议处理

A类

战略合作,优先集采,年终奖励

B类

日常合作,季度复盘改善

C类

限量使用,保留一备一用策略

D类

启动替代开发,视情淘汰或罚款

  1. 绩效反馈与共建改善

    • 每季度1次绩效通报会

    • 针对低分项目,设立“供应商改善项目书”(包含整改期限与责任人)


✅ 三、供应商协同机制(Supplier Collaboration)

🎯 目的:

实现从“管控”走向“共赢”的协同关系,提升整体供应链柔性与效率。

🤝 协同模块设计:

模块

实施要点与建议

信息协同

EDI、SRM系统对接,订单、预测、库存状态实时共享

计划协同

推行 VMI(寄售)或 CMI(协同库存管理)模式

排产协同

共用生产排程视图(如爆品或季节品),提升同步性

新品共建

提前介入研发设计、模具开发、包材打样等

风险共担机制

如战略库存共享、市场退货兜底机制等


✅ 四、补充机制:淘汰与替代供应商管理

🔁 替代机制设计:

  • 每类核心物料保留 至少两家合格供应商

  • 维护“候选供应商池”,定期打样测试、试单演练

  • 对重要品类执行“年度竞价机制”,形成健康竞争


✅ 五、案例举例(实战参考)

📌 某食品企业执行如下机制:

  • 每月自动生成《供应商KPI成绩单》

  • 设立季度“供应商绩效通报会”,现场颁发“最佳供应商奖”

  • 对于 C 级供应商设“90天限期改善”机制

  • 将新品试产前6个月的排产预测共享给核心供应商,提高试产成功率


✅ 六、总结:一图看懂供应商管理三层机制